|
您現在的位置 > 新聞動態
俄烏戰爭帶給德國的深刻轉變:擴充軍備、對烏供武 |
發布時間:2022/3/5 |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進攻,也給德國的內政外交帶來了轉折性的變化。除了決定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外,德國還決定投資一千億歐元,對聯邦國防軍進行現代化改造。
歐洲大陸突然燃起的戰火,不僅令許多德國民眾感到難以置信,德國政界也開始了對本國國防政策的反思。俄軍大局侵入烏克蘭,會給德國政治帶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過去幾十年當中,擴充軍備在德國一直是一個飽受貶損的負面詞匯。誰提出擴充軍備的主張,誰就會被扣上戰爭販子的帽子。而剛剛過去的短短幾天時間里,這一切就發生了變化。多年來,聯邦國防軍一直對他們的軍備情況滿腹怨言:飛不起來的直升機,開不動的坦克,碰不得水的戰艦。在和平時期,他們的抱怨基本引不起共鳴。俄軍開入烏克蘭后,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總監麥斯(Alfons Mais)毫不留情地說出了聯邦國防軍的現狀:"這是一支基本處于赤手空拳狀態的軍隊。"
現在德國政府決定投入巨資擴充軍備。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一份政府聲明中宣稱,將投入一千億歐元"聯邦國防軍特別資產"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
加強國防能力和北約合作重新引起德國政府的重視,圖為聯邦國防軍的Leopard 2A7。
至于這筆特別軍費將用于購置哪類武器,尚需要軍事戰略家們進一步協商。可能的方案中包括,同法國等歐洲伙伴一道,研發新型坦克和戰機。
可以確定的是,聯邦國防軍的定位將發生變化,畢竟戰火已經離德國越來越近。二十年前,社民黨籍德國國防部長施特魯克(Peter Struck)一句"德國的安全始于興都庫什山脈",為聯邦國防軍執行海外使命拉開了序幕。
如今,阿富汗維護使命已經成為了歷史,馬里維和使命的終結也已指日可待。現任國防部長拉姆布萊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發出了新的警告:"北約盟友正在遭受威脅,好戰的普京還會采取什么行動,目前誰都無法預見。"
對聯邦國防軍的一千億歐元投資是一次性的,但今后德國將持續提高國防預算。多年以來,北約、尤其是美國不斷提請德國提升國防預算,按照北約各國制定的目標,各成員國都應將本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至少2%用于國防。
德國目前的國防預算僅為1.5%,而此前相當長的時間內,國防預算占比甚至更低。社民黨、綠黨和左翼黨一直拒絕采納2%國防預算的建議。本屆紅黃綠聯合政府的執政協定中也完全沒有提及國防預算占比的問題。現在德國總理肖爾茨宣布大幅度提升國防預算,占比甚至有可能會超過2%。他表示:"從現在開始,我們將年復一年向國防領域投入超過國民生產總值2%的經費。"
德國政府原計劃向烏克蘭提供五千頂頭盔,現在則增加了反坦克及防空導彈。
向交戰地區提供德制軍火,在德國政界一直是個禁忌話題,綠黨更是將這一原則奉為圭臬。源自八十年代和平反戰運動的綠黨雖然也會同意聯邦國防軍參加境外維和使命,但在軍火出口問題上,一向相當排斥。去年綠黨政治家、現任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訪問烏克蘭返德后,建議向烏克蘭提供防御性武器,他這一離經叛道的主張,立即在綠黨內外引起廣泛爭議。
直到一周前,德國政府內部能達成的最大共識,就是向烏克蘭提供五千個頭盔。現在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德國已決定向烏克蘭提供一千枚反坦克武器和五百枚防空導彈,正如肖爾茨總理所說的那樣:"對于普京的侵略行徑,無法給出其他的回應。"綠黨籍外交部長貝爾博克也強調,盡管在出口武器問題上仍應當持謹慎立場,但我們不能讓烏克蘭人"手無寸鐵去應對侵略者,讓侵略者屠戮這里的人民,毀壞這個國家。"
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也被提上議事日程。
德國總理肖爾茨發表的政府聲明,標志著德國對俄政策以及國防政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德國之聲總編 Manuela Kasper-Claridge發表評論稱,聯邦政府的新舉措勢在必行。
盡管聯邦政府并不情愿,但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進口的確有很大程度的依賴。在天然氣方面,德國進口總量的半數以上來自俄羅斯,原油則占40%以上。德國希望大幅度減少從俄羅斯的進口,但這一目標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盡管德國政府計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但與此同時政府也計劃減少煤炭發電以及退出核能。
但問題卻在于,在風平浪靜、陰云密布的日子里,天然氣發電仍是彌補電力短缺的唯一途徑。為了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將修造液化氣碼頭,以便從美國等國進口燃氣。
除此之外,德國政府也在考慮延長核電站和一些火力發電站運營時限的可能性。這對一向強烈主張盡早退出核電煤電的綠黨來說,無疑會是非常艱難的抉擇。但正如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所說的那樣:"討論問題是沒有禁區的。"
無論是擴充軍備,還是能源轉型,都離不開大量的金錢,而聯邦預算中并沒有相應的開支。有鑒于此,聯邦政府計劃進一步舉債。要知道,為了彌補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德國政府已經債臺高筑。
而自民黨籍的財政部長林德內卻是舉債政策的倡導者。當年作為反對黨政治家,林德內一項主張勤儉持家,不斷敦促政府做到財政收支平衡。但作為現政府的財政部長,林德內認為,除了大額舉債,政府已經別無選擇。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制裁損害中國經濟
|
|